◆ English    ◆ 内网主页
    
  栏目名称
没有任何子栏目
  最新信息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举行《所志》发行座谈会 (2014-01-02)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成功申请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 (2013-12-30)
普通文章 关于寄生虫病所ArcGIS软件的开放使用通知 (2013-12-27)
普通文章 第三次寄生虫病调查试点工作在贵州开展 (2013-12-25)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召开“第三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预评估会议 (2013-12-19)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召开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遴选会 (2013-12-19)
推荐文章 寄生虫病所专家圆满完成坦桑尼亚疟疾控制试点前期调研工作 (2013-12-19)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赴新疆开展包虫病病人治疗效果调查工作 (2013-12-18)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制作肝吸虫病防治宣传片 (2013-12-18)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2013-12-17)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阅读信息
1994年以来寄生虫病所获得的部分科研成果简介1
作者:she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4  

成果名称  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主要完成者:余森海、许隆祺、蒋则孝、徐淑惠、韩家俊、朱育光、

常江、林金祥、徐伏牛

主要完成单位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寄生虫病处

3、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4、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5、河南省卫生防疫站

6、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7、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33个单位

获奖情况:  1994年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寄生虫病是世界上分布广、种类多、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建国后只进行了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等寄生虫病的调查与防治,但对其他众多的寄生虫病一直缺乏全面的了解。19881992年在全国除台湾省外30个省(区、市)首次用统一标准和方法开展了多种寄生虫感染情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全国共抽样调查了726个县2848个点1477742人,如此规范化的多虫种大样本调查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1、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寄生虫新虫种—福建棘隙吸虫;在世界上首次报告了藐小棘隙吸虫和狭睾棘口吸虫的人体感染;台湾棘带吸虫人体感染病例属国内首次报告。

2、发现了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吸虫感

染随水系流域分布,绦虫感染因地势三级阶梯而异,土源性线虫感染随温度带、干湿区域不同而改变。

3、查明了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的地区分布和寄生虫感染的人群

分布情况,揭示了当前我国寄生虫病两种变化趋势,一是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部分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二是由于市场开放,管理措施不够完善,生食和半生食人数有增无减,以及流动人口增加,一些食物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范围和波及人群有不断扩大趋势。

4、在国际上首先创用了试管滤纸培养法分离肠道原虫滋养体,比

传统生理盐水直接法的检出率提高了16.7.

5、首次探索出改良加藤氏法中蠕虫卵的形态变化规律提高了该

法的检出率和准确度,在国内外文献中未见报道。

6、利用本次调查中收集得到大量虫种标本编著出版了《人体寄生

虫学彩色》。本书是世界上收集得到大量虫种标本编著出版了《人体寄生虫学彩色图谱》。本书是世界上收集虫种最多,学术水平较高,实用性强的寄生虫病原诊断学工具书。

7、这次调查建立的全国数据库包括了寄生虫感染、中签县和点的

自然、社会因素资料共9000余万个数据,包含寄生虫学、地理流行病学及社会医学的完整资料。

8、调查的资料已作为卫生部制定《全国寄生虫病防治“八五”计划和2000年规划》等的重要依据之一。199310月在马尼拉召开的WHO食物源性吸虫病防治专家会议的最后报告中引用了本调查有关结果,并指出食源性吸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在大多数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尚无完整的舒述。近来中国提供了极好的例子。

本次调查还起到了巩固和发展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的作用。

 

                        

成果名称  控制和阻断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对策

主要完成者:郑江、古学广、邱宗林、李兴加、陈建勋、许发森、杨寿鼎、梁松、殷关林

主要完成单位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3、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中心

4、四川省西昌市血吸虫病防治站

5、云南省巍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获奖情况  1997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山区的血吸虫病疫区地处“少、边、穷”地区,是我国当前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至今缺乏经济、有效、可行的防治对策。

本研究首次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引入血防对策,从社会、行为、心理、生物因素制订针对性对策,系统地研究了社会经济、行为与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的关系。系统地阐明了社会、经济、行为因素与家庭聚集性分布的关系;阐明了社会经济因素与血吸虫病传播及接触疫水的关系;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畜牧业发展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为制订大山区优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本成果根据大山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结合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制订了针对性防治对策,以化疗和健康教育为重点,同时开展重点环境灭螺、灭蚴。4年后,4个试区控制了流行,2个试区阻断了流行,每人每年仅需投入6.92-15.78.本策略设计和效果优于国内、外同类报告。根据血吸虫病发育时间和吡喹酮药效学及血吸虫病感染高峰(6月、10月),采取在感染高峰后1个月(7月、11月)各化疗1次的方案,提高了效果。阐明了影响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分布的因素。据此,以家庭为单位扩大化疗(仅治疗有病人的家庭成员),提高了针对性,节省了药物。创用了氯硝柳胺土埋缓释灭螺、灭蚴法,处理易感环境,解决了山区灭螺难的矛盾。揭示了有螺无病地区为潜在的流行区。建立了日本血吸虫病GIS。被全国地病办用于鼠疫监测,并将用于其它地方病监测。阐明了畜牧业发展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研究出控制和阻断流行之后的监测、巩固措施。经川滇6个县、市推广应用,居民感染率和感染性螺密度大幅度下降。全国地病办已在全国推广本成果。据推算每年可创社会经济效益1.5亿—2.0亿元。

 

 

成果名称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新特点和监测方案研究

主要完成者:汤林华、钱会霖、崔钢、商乐园、唐来仪、蒋妙根、杨宝金、

董俊美、施全龙

主要完成单位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防疫三处

3、河南省卫生防疫站

4、湖南省卫生防疫站

5、浙江省卫生防疫站

6、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7、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13个单位

获奖情况1997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目自19921994年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11个省(自治区)23个县(市、区)近1500万人口地区,进行系统的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及监测方案的研究。

采用寄生虫学、血清学、媒介生物学及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方案评价体系,为探索有针对性,经济、有效、可行的疟疾监测方案,从技术上奠定了科学、可靠的基础。首次应用基本繁殖率评估中华按蚊的传播潜势;以输入继发病例与输入病例之比计算传播指数评价传播强度;用综合效果指数评价监测方案的费用—效果有新意,经实践证明可信、可行。阐明了我国以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特点和规律,丰富了疟疾学理论内容。研究证明实施简化监测方案可达到稳定疫情、继续降低发病率的效果,为我国 9亿多人口地区简化疟疾监测措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据。国内首次综合应用流行病学、媒介生物学和卫生经济学方法系统分析评价疟疾监测研究结果,其系统性和实用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设计严谨规范,试验范围大,观察时间长,评价指标多,其获得的结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结果已作为卫生部修订《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和制订《19962000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重要依据;提出的简化监测方案已在各地推广应用,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成果名称:  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

主要完成者:史宗俊、孙德建、王兆俊、陶增厚、潘士贤、刘心机、张绍清、

欧作炎、朱素贞、李庆俊、常江、吴让庄、邓珊珊、郑贤球

主要完成单位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3、贵州省寄生虫病研究所

             4、广西壮族自治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5、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6、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7、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8、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

             9、湖南省卫生防疫站

             10、河南省卫生防疫站

获奖情况  1999年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1杜邦科技创新奖

我国是淋巴丝虫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56年党中央颁布的《全国农

业发展纲要(草案)》将丝虫病列入重点防治的9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40年来,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防治,为阻断丝虫病传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

1、   以丝虫病病原生物学特点为理论基础,经现场研究和大规模防治实践

验证,确立以乙胺嗪(商品名海群生)群体防治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并为应用该策略取得防治丝虫病成功的范例。

2、   推广应用0.3%乙胺嗪药盐普服,解决了因乙胺嗪治疗反应致不易被群

体接受的难点,加快了我国防治丝虫病的步伐.

3、   揭示防治后期低密度(平均5/60μl)微丝蚴血症者在丝虫病传播上

已无实际意义,并提出阻断传播的指征,为丝虫病可被消灭提供了理论依据.

4、   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建立纵、横向结合的主动监测系统,为消灭丝虫

病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措施。

5、   制订分阶段(基本消灭和消灭两阶段)防治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方案、

标准和考核方法,使大规模防治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

应用推广情况:

以上研究成果经在国内推广应用,已于1994年实现全国基本消灭丝虫病,至1997年底已有三分之一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疾病控制工作的一项重大成就。在国外,自199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决议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的报告和文件中,我国防治丝虫病的策略、技术方案、检测系统以及分阶段防治目标、标准和考核方法等已被借鉴或采纳。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丝虫病防治研究工作的经验,199811WHO提出,希望将1997年我国出版的“中国丝虫病防治”一书译成英文,由WHO以技术资料印发全球有淋巴丝虫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按照研究成果的防治实践,至2006年已完成对我国大陆地区16个流行省及所属的864个流行县消除丝虫病的审评,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中国消除丝虫病国家报告,2007年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的认定,从此我国成为全球821980年后丝虫病流行国家中率先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国家。

 

成果名称  蒿甲醚预防日本、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的应用及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者:肖树华、郑江、梅静艳、焦佩英、王存志、宋宇、黄安生、杨忠、徐明生、田子英

主要完成单位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昆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3、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中心

4、长江水利委员会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

5、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中心

6、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7、湖南省常德市血吸虫病院

获奖情况  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杜邦科技创新奖

    蒿甲醚预防日本、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的应用研究  从具有抗童虫作用的目标化合物/药物中,首选出蒿甲醚进行宿主体内血吸虫童虫对其敏感性的研究,发现童虫对蒿甲醚的敏感性在不同虫种、不同虫龄的血吸虫之间的差异及其规律,结合现场防治应用的需要,设计并优选出预防3种血吸虫的临床推荐给药方案。在我国和非洲,按随机、双盲、对照的多中心现场试验,验证了蒿甲醚预防日本、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均有较好效果。

蒿甲醚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的探讨  发现(1)蒿甲醚对血吸虫糖、蛋白质、核酸代谢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环节;(2)对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表现为皮层肿胀、融合、糜烂、剥落、破溃等损伤;(3)蒿甲醚伍用血红蛋白代谢物heme的实验结果提示,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蒿甲醚抗血吸虫作用的另一重要途径。

主要的科技创新贡献:

1)根据血吸虫病发病机制与虫卵在其传播中的作用,提出将血吸虫杀灭于产卵前预防血吸虫病的新思路,将蒿甲醚发展成为第一个日本、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的口服预防药;

2)发现血吸虫对蒿甲醚的敏感性因虫种、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的规律,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3)安全性试验蒿甲醚剂量采用相当于人用剂量的2.3倍和11.7倍,迄今尚无蒿甲醚更大剂量毒性试验的报告;

4)选用剂量-效应关系显著的血吸虫-兔模型,根据血吸虫对蒿甲醚敏感性的规律,模拟现场感染方式与特点的实验设计,可供同类研究借鉴;

5)小鼠-伯氏疟原虫对蒿甲醚抗性实验研究结果为本成果在兼有疟疾流行的非洲地区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6)蒿甲醚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为阐明蒿甲醚抗血吸虫作用机制和创新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国内外影响的主要证据:

1)蒿甲醚获卫生部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96X134号,增加其对血吸虫感染的适应症,并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认定,颁发国家级新药证书(1997年);

21999年和20032次被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计划项目”向农村基层推广;(3)被列为WHO/TDR 2000年在研产品,研究结果被选入WHO/TDR2000年热带病研究文集和2001年成果摘录;

4WHO/TDR20011月在日内瓦召开“青蒿素类药物预防血吸虫病”专题会议,对其推广进行了讨论;

5)蒿甲醚预防血吸虫病已被列入《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爆发流行的预案》、《洪灾防病手册》、《全球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防病应急预案(试行)》和《血吸虫病防治手册》(2003年第三版);

6)已发表论文44篇,其中28篇发表于国内外被SCI收录的期刊。

文章录入:shen    责任编辑:she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36728号 相关证书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86-021-64332670
    欢迎您,第位访客!
    本所简介联系我们加入收藏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