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概况
重要新闻
信息公告
首次在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体内发现 毕氏肠微孢子虫新基因型
首次在甘肃省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体内发现 毕氏肠微孢子虫新基因型
发布科室:科教处    发布作者:寄生虫病所    

微孢子虫为人兽共患原虫,呈全球分布。其中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感染最常见,超过90%的人体微孢子虫病病例由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引起,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在免疫缺陷者可引起持续性腹泻,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原被美国NIH列为B类生物防范病原体。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境内地形复杂,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部分地区卫生条件欠佳,为肠道原虫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啮齿类动物较为活跃,而啮齿类动物可携带多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体,排出的粪便污染周围水、土壤或食物等,有利于肠道原虫病的传播。为了解该区啮齿类动物喜马拉雅旱獭和阿拉善黄鼠的肠道原虫感染情况,本课题组在甘肃省碌曲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夏河县、张掖市和会宁县开展这两种啮齿类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和基因特征研究。

本研究共采集甘肃省境内五个地区的啮齿类动物肠道内容物样本498份,包括喜马拉雅旱獭样本399份及阿拉善黄鼠样本99份。通过PCR扩增毕氏肠微孢子虫rRNA基因ITS区及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啮齿类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10.0%50/498),其中喜马拉雅旱獭感染率为11.8%47/399),阿拉善黄鼠感染率为3.0%3/99)。进一步分析发现6种新基因型,分别为ZY37, HN39, HN96, SN45, XH47ZY83,其中ZY37为优势基因型54.0%27/50);以及已知YAK1基因型,此基因型为首次在这两种啮齿类动物发现,扩大了此基因型的宿主范围。且这7个基因型均属于具有人畜共患性的Group 1,提示这两种动物可为毕氏肠微孢子虫所致微孢子虫病的潜在流行病学媒介,对环境生态安全产生威胁。研究结果为高原地区毕氏肠微孢子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啮齿类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分子遗传特征研究提供分子基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硕士研究生许洁为第一作者,沈玉娟研究员和曹建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文于2020722日在线发表于《Parasites & Vectors》上。

附件:全文下载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0-08-03 15: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