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这种被忽视的热带寄生虫病地理分布是由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分布所决定的。近年来,自然因素的变化,如气候变暖、洪涝灾害增加,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特别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的“引江济汉”工程和安徽省“引江济淮”水利工程等的引水路线大多途径血吸虫病流行区,很有可能为钉螺的扩散提供途径,进而导致血吸虫病往北传播。巢湖、洪泽湖、三峡库区以及南水北调东线等地区的探索性研究已证明,诸多自然与社会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流动人口、家畜交易、物流业的发展等,使得血吸虫病传染源、中间宿主和传播途径有着潜在的发展空间,一些与血吸虫病流行区相毗邻的地区成为新的钉螺孳生地带以及从非疫区成为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可能性增大。
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上升、降水增多等因素均会影响钉螺的生长发育、日本血吸虫在钉螺内的繁殖,从而导致传播的强度变化、传播地区变化以及传播的危险度变化,使本来历史上没有钉螺的地区及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形成适宜钉螺生长繁殖的敏感地区,因而成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地区。为了综合评价气候变暖、大型水利工程等可能导致的血吸虫病扩散流行的风险,进一步做好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地区的监测工作,防止钉螺扩散与血吸虫病传播,我国从2008到2012年起在安徽、江苏、湖北、重庆等省(市)开展了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工作。本文对4个省10地区内的10个固定监测点和30个流动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虽然在固定监测点中没发现病人,但在流动监测点中5年分别发现8、9、6、2、3个粪检阳性病人;无论本地或外地引进的家畜均未发现感染者;固定和流动监测点均未发现钉螺,但连续几年的试验发现钉螺能在巢湖等潜在流行区生存和繁殖,存在钉螺扩散至潜在流行区的危险性,应长期和有效地监测血吸虫病潜在的传播因素。
附件:全文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