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王燕娟博士为第一作者,于2015年7月16日在《Parasites & Vectors》发表了题为“The formation of egg granulomas in the spleens of mice with late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fection alters splenic morphology”的论文,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晚期的免疫应答及脾脏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初步探讨。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通讯作者为曹建平研究员。
虫卵沉积于宿主肝脏引发肉芽肿是日本血吸虫病的重要病理特征,已被广泛研究;而脾脏同属于血吸虫成虫寄生的门静脉系统,其病理状况却长期被忽视。本研究发现日本血吸虫虫卵沉积于小鼠脾脏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伴随着感染进程沉积于脾脏虫卵增加,能形成虫卵肉芽肿。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第8周开始,观察到脾脏虫卵肉芽肿形成,有趣的是,脾脏是否形成肉芽肿又能影响脾脏淋巴滤泡的形态结构。感染第18周有脾脏肉芽肿组小鼠血清抗体IgG2a、IgG1、IgG及IgM水平皆高于脾脏无肉芽肿组,体外SEA或ConA刺激下,两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2及IFN-γ水平组间差异不大,而脾脏有肉芽肿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4及IL-5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无肉芽肿小鼠;值得注意的是SEA刺激下,无肉芽肿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IL-17的分泌显著高于脾脏有肉芽肿组。提示感染晚期的小鼠脾脏淋巴滤泡对局部免疫发挥保护而非炎性破坏作用。该发现对于全面揭示日本血吸虫感染病理特别是慢性期和晚期血吸虫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附件:全文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