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所陈韶红研究员(第一作者)与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Hiroshi Yamasaki教授合作对我国人体感染日本海裂头绦虫病病例的分子检测研究做了全面的综述。该综述于2014年2月发表于《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影响因子7.327,题目是“Molecular Detection of Diphyllobothrium nihonkaiense in Humans, China”。
裂头绦虫病是由裂头属绦虫的成虫感染所引起的鱼源性寄生虫病。目前该病最常见的两种病原分别为阔节裂头绦虫和日本海裂头绦虫。人类感染该病是由于食入含有阔节裂头绦虫或日本海裂头绦虫裂头蚴的生鱼肉而引起的,两种绦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肠道内。
裂头绦虫病的临床症状通常是轻度腹痛、水样腹泻和腹部的不适。阔节裂头绦虫还可引起人体维生素B12缺乏,进而导致贫血。日本海裂头绦虫引起的疾病已在日本有大量的报道。在我国,从1927年到2012年已有15例关于裂头绦虫病的报道。感染虫种的鉴定是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来进行的。1954年至2007年,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还未见关于阔节裂头绦虫病的报道。但是,2008-2011年以来,在上海确诊了4例日本海裂头绦虫病病例(其中包括1位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患者),而在之前没有采用分子鉴定以前,一直认为这4位患者是阔节裂头绦虫感染。该综述对了解中国裂头绦虫病的人体感染和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件:全文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