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概况
重要新闻
信息公告
首次发现我国人体感染微孢子虫Peru6基因型及三个新基因型
首次发现我国人体感染微孢子虫Peru6基因型及三个新基因型
发布科室:科教处    发布作者:寄生虫病所    

微孢子虫为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肠道原虫,感染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中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最常见,占人体微孢子虫病病例的90%以上;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列为B类生物防范病原体,并被环境保护署(EPA)列为能够引起水源性暴发流行的微生物类污染物。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气候温暖,为寄生虫病的高发区;勐腊县与老挝交界,卫生状况欠佳。为了解该地区少数民族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课题组在云南勐腊县瑶乡(民族贫困乡,瑶族)开展了人群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调查及其感染因素风险评估研究。

本研究共采集云南勐腊县瑶乡3个自然村村民粪便样本289份,通过PCR扩增毕氏肠微孢子虫rRNA基因ITS区及序列分析,发现该地区人群毕氏肠微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8.30%(24/289)。此研究为首次在我国人体内发现毕氏肠微孢子虫Peru6基因型,且为优势基因型(21/24,87.5%);同时发现3个新的基因型:YN104、YN241和YN249。此外,研究发现在3个家庭中至少有2个家庭成员感染相同的基因型(Peru6),因此毕氏肠微孢子虫可能存在人-人传播的可能性;且本研究鉴定的4个基因型均属于具有人畜共患性的Group 1,提示存在动物性传播的可能性。风险因素分析显示,使用自家旱厕的人群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16.67%,12/72)高于使用公用旱厕的人群(6.06%,12/198)。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毕氏肠微孢子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人体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分子遗传特征研究提供分子基础。

哈尔滨医科大学龚柏燕和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杨亚明研究员为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沈玉娟研究员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刘爱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文于2019年5月23日在线发表于《PLoS Negl Trop Dis》上。


附件:全文下载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9-06-28 13: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