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概况
重要新闻
信息公告
Contribution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to the control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China
Contribution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to the control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China
发布科室:媒传热带病室    发布作者:寄生虫病所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周正斌等近期在《Advances in Parasitology》发表了题为 “Contribution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to the control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China”的论文,通讯作者是周晓农研究员。

内脏利什曼病俗称黑热病,曾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其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600余县市,1951年的调查估计,当时全国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约有53万,死亡率很高。经积极防治,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防治工作成效卓著,早在19581960年间就达到基本消灭内脏利什曼病的要求,在绝大部分的流行区,内脏利什曼病已告消除,目前仅在我国西部地区有散在病例发生。本所专家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人才培养、诊断研究、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对内脏利什曼病控制与消除所作出了重要贡献。

受卫生部委托,本所与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合作,1951-1955年举办了为期3-6个月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治人员进修班,培训出一大批精通病例诊断、临床治疗以及媒介和宿主防制的技术骨干。随后,省、市、县、乡、村自上而下逐级培训,以此在全国流行区范围内建立起综合防治网络,为内脏利什曼病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开始,本所即与华东区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所合作, 先后在山东泰安、苏北、皖北、冀南、豫东等地开展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生态调查研究和灭蛉方法的实验。研究表明,平原地带的中华白蛉成虫系家栖种类,具有季节短、生活史长、每年仅繁殖一代以及对杀虫剂极为敏感等特点,采用DDTBHC在白蛉季节初或白蛉季节高峰前进行室内喷洒一次,即可使喷洒区内的当年白蛉消灭殆尽, 其效果可维持8年之久。试点防治结果表明,实施治疗现症患者结合灭蛉措施,可使发病人数迅速下降直至消失。随后,该技术在全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推广应用,至20世纪50年代末即控制了我国平原地带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至70年代初达到消除的标准。

随着防治研究工作的开展,1956―1975年本所科技人员在仍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流行病学资料,于1976年形成了三种流行病学类型的新概念。为因地制宜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1954―2006年,本所发现白蛉新种和新记录共13种,包括白蛉属的5种和司蛉属的8种。期间,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本所专家进一步证实了中华白蛉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主要媒介;发现并确认了长管白蛉、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为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本所对我国现有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的地理分布及生态环境范围进行了系列研究,明确了4种白蛉的地理分布,绘制了地理分布图;掌握了我国其分布特征。

1979-2015年,本所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内脏利什曼病诊断方法实验研究,包括检测抗体的滤纸干血滴法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P)、rK39 免疫层析试条及ELISA法检测,这些检测方法被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用作疑似病例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监测,颇具实用价值。检测循环抗原的酶标记单克隆抗体斑点-ELISA法(McAb dot-ELISA)、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电转移印斑技术(McAb-EITB),不但可用作现症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诊断、而且也可作疗效考核。此外,还开发了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等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分子诊断学方法,为内脏利什曼病的诊断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195610月卫生部召开全国防治内脏利什曼病的专业会议,拟定了消灭内脏利什曼病的规划,提出了1962年以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内脏利什曼病的目标,并决定采取消灭传染源与传播媒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本所专家参与编写了《黑热病防治手册》。1995年,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传染病标准分委员会评审通过本所负责起草的黑热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2006年,由本所专家组织起草的《黑热病诊断标准》,由卫生部发布。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出现反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范围呈扩散趋势。2004年我国建立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病例监测,本所负责对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为正确判断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趋势,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所在内脏利什曼病防治与研究的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诊断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项。

附件:全文下载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1-03-15 11: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