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概况
重要新闻
信息公告
吸血小白蛉,传播害人虫
吸血小白蛉,传播害人虫
发布科室:媒传热带病室    发布作者:寄生虫病所    
  一、认识“白蛉”外观形态

  白蛉属双翅目毛蛉科昆虫。成虫多呈黄色或灰色,体型小,体长约1.5—3.5mm,是蚊虫的1/3。白蛉遍体生毛,头部有1对黑而大的复眼,背部隆起呈驼背状,生有1对桃叶形翅膀。


白蛉


  二、白蛉的种类和分布
  我国已报道30多个蛉种,其中中华白蛉、长管白蛉、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4种是已知的黑热病传播媒介,其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北京、甘肃、四川、新疆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白蛉生活史

  白蛉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在适宜条件下,卵经6~12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呈小毛虫状,分为4个龄期,幼虫蜕皮后化蛹,蛹羽化为成蛉后吸血、产卵。整个生活周期长约2个月。

白蛉生活史


  四、白蛉的生态习性
  白蛉幼虫孳生地分布广泛,多为温湿度适宜、土质疏松且富含有机物的场所。成蛉活动半径一般不超过300m,通常栖息于室内外阴暗、无风的场所,如屋角、墙缝、窑洞、畜圈等场所。雌蛉多在黄昏至黎明吸食人或哺乳动物血液,而雄蛉以植物汁液为食。
  五、白蛉如何传播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

  白蛉可传播利什曼原虫,5~9月是白蛉活动季节,当雌蛉叮咬黑热病病人或受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动物宿主时,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同血液一起被吸入白蛉胃内,发育成前鞭毛体并大量繁殖。一周后当白蛉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前鞭毛体随白蛉唾液进入人体皮下组织,后转化为无鞭毛体并大量繁殖,引起黑热病。患者一般经过3-6个月潜伏期开始发病,常见临床症状为长期不规则发热(2周以上)、乏力、消瘦、鼻出血、牙龈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


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六、如何防止白蛉叮咬

  白蛉活动季节(5-9月份),黑热病流行区居民或旅居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居民房屋可安装纱门纱窗,使用小孔径蚊帐,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衣长裤,袖口、领口、裤腿要扎紧,最好戴上帽子,外露部位涂擦防蚊油或驱避剂。并对白蛉栖息的畜禽舍、空闲房屋和窑洞等场所开展杀虫剂喷洒灭蛉。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应加强犬只管理,犬只佩戴驱蛉项圈。


注:以上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文献,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将及时删除


制作:李元元、周正斌、李若扬

审核:陈军虎、李石柱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12-30 13: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