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属双翅目毛蛉科昆虫。成虫多呈黄色或灰色,体型小,体长约1.5—3.5mm,是蚊虫的1/3。白蛉遍体生毛,头部有1对黑而大的复眼,背部隆起呈驼背状,生有1对桃叶形翅膀。
白蛉
白蛉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在适宜条件下,卵经6~12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呈小毛虫状,分为4个龄期,幼虫蜕皮后化蛹,蛹羽化为成蛉后吸血、产卵。整个生活周期长约2个月。
白蛉生活史
白蛉可传播利什曼原虫,5~9月是白蛉活动季节,当雌蛉叮咬黑热病病人或受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动物宿主时,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同血液一起被吸入白蛉胃内,发育成前鞭毛体并大量繁殖。一周后当白蛉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前鞭毛体随白蛉唾液进入人体皮下组织,后转化为无鞭毛体并大量繁殖,引起黑热病。患者一般经过3-6个月潜伏期开始发病,常见临床症状为长期不规则发热(2周以上)、乏力、消瘦、鼻出血、牙龈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
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白蛉活动季节(5-9月份),黑热病流行区居民或旅居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居民房屋可安装纱门纱窗,使用小孔径蚊帐,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衣长裤,袖口、领口、裤腿要扎紧,最好戴上帽子,外露部位涂擦防蚊油或驱避剂。并对白蛉栖息的畜禽舍、空闲房屋和窑洞等场所开展杀虫剂喷洒灭蛉。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应加强犬只管理,犬只佩戴驱蛉项圈。
制作:李元元、周正斌、李若扬
审核:陈军虎、李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