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坦桑尼亚疟疾防控项目调查显示,基于社区的1,7-疟疾主动检测与响应(1,7-mRCTR)方法显著降低了疟疾发病率。然而,该干预措施的实施因安全问题、传染病疫情及物资短缺多次中断。本研究旨在评估这些中断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为优化未来疟疾防控策略提供依据。通过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STL)进行季节性和趋势分解,并使用分段线性回归构建中断时间序列模型,评估实施中断对1,7-mRCTR干预效果的影响。在坦桑尼亚1-7-mRCTR干预区,疟疾发病率在11–12月和6–7月达到高峰。第一阶段8个月的中断使每周发病率趋势从下降0.17%逆转为上升0.58%(P=0.001);恢复干预后,发病率周降幅达8.96%(P=0.039),并维持0.39%的长期下降趋势(P=0.003)。即使经过季节性调整,中断仍使周降幅从0.08%放缓至0.07%(P=0.003)。第二阶段呈现相似模式:1周的中断导致发病率短暂下降0.70%(P=0.007),但趋势从下降0.02%转为上升0.08%(P=0.001);恢复干预后,发病率以每周0.11%的降幅稳定下降(P=0.001)。研究表明,坦桑尼亚疟疾发病率与季节性模式及持续干预措施密切相关。第一阶段因安全问题导致的8个月中断使1-7-mRCTR效果降低12.5%,而第二阶段因传染病大流行引发的3个月中断仅造成短期波动。中断后迅速恢复干预措施使效果得以快速回升,凸显了采用适应性策略以维持疟疾防控目标进展的重要性。
附件: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