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氏肠微孢子虫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肠道病原体,其地理分布及宿主范围非常广泛。作为物种最丰富、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不同生境下的啮齿动物被证实能够携带毕氏肠微孢子虫,包括野生、养殖、宠物甚至实验啮齿动物。小鼠是科学研究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啮齿动物,然而目前针对实验小鼠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流行病学研究极少。
为了解实验小鼠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分子遗传特征,评估其人兽共患的传播潜力,本研究选取了黑龙江省两个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的390份小鼠混合粪便样本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实验小鼠中毕氏肠微孢子虫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8.2%(71/390),经序列分析共鉴定出38种基因型,包括8种已知基因型(EbpC、D、Peru8、CS-4、HenanIII、CHC5、ETMK4和SHWR14)以及30种新基因型(分别命名为HLJLM1至HLJLM30),其中EbpC为优势基因型(50.7%, 36/71),已知的人兽共患基因型(EbpC、D、Peru8、Henan-III和CS-4)占比高达64.8%(46/71)。基因型CHC5和ETMK4首次在啮齿动物体内发现。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有新基因型属于人兽共患Group 1中的1a、1d和1e三个亚组。这些结果表明,毕氏肠微孢子虫在实验小鼠中存在较高水平的流行和遗传多样性,同时感染的实验小鼠具有向人传播该病原体的潜力。
因此,为避免毕氏肠微孢子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建议将该病原体列入到实验动物的常规检测中。同时,还应该对与实验小鼠及其粪便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健康培训,提高安全防护意识,防止感染疾病。
该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姚岚和李贺为第一作者,本所姜岩岩研究员和首席专家曹建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文于2025年3月15日发表于《Acta Tropica》杂志。
附件: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