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概况
重要新闻
信息公告
美味海鱼背后的隐忧 ——异尖线虫
美味海鱼背后的隐忧 ——异尖线虫
发布科室:健教中心    发布作者:寄生虫病所    

  食品安全直接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今年315晚会之后关于食品安全的词条更可以说是持续霸榜热搜,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劣质槽头肉”、“过期食材混用”、以及这样一条新闻——进口鳕鱼发现寄生虫。

  提起鱼类的寄生虫,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淡水鱼中的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对于海鱼中的寄生虫就不甚了解。有这样一个说法:海水、淡水渗透压不同,寄生虫无法生活在海水中,因此海水鱼体内没有寄生虫存在。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类似于鳕鱼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鱼有寄生虫吗?可以感染人吗?

  先说结论:生食海鱼还是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实际上海水中的寄生虫有上千种。其中最常见的且能让人得病的,就是异尖线虫了。

海鱼中检出的异尖线虫幼虫


  异尖线虫是海兽胃线虫的俗称,分布广泛,世界各大海域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足迹”。幼虫呈黄白色,圆柱形,1-3cm不等,不仅寄生在大马哈鱼、鳕鱼、大比目鱼、鲱鱼、鲭鱼等多种鱼类,乌贼等海产软体动物也难以幸免。成虫形似蛔虫,长约6-10cm,主要寄生在鲸、海豚、海豹、海狮等海生哺乳动物体内。

  在适宜的海水环境下,虫卵孵化发育为幼虫,第二期幼虫被海水中甲壳类动物(第一中间宿主)如磷虾等摄食后,在甲壳类动物血腔内发育成第三期幼虫,具有感染性。含幼虫的甲壳类被海鱼或海洋软体动物(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侵入中间宿主的体腔或肌肉,海洋哺乳动物(终宿主)捕食第二中间宿主后,第三期幼虫在海洋哺乳动物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完成生活史。这样看来,异尖线虫的生活史似乎并不需要我们人类参与其中,那人又是怎么感染的呢?


(图片引自https://www.cdc.gov/dpdx/anisakiasis)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吃进去的。人主要因食用了未经加工或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三期幼虫的海鱼而感染。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的各部位,也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依据寄生部位可分为胃异尖线虫病、肠异尖线虫病和胃肠外异尖线虫病三种,以胃异尖线虫病居多。若是不幸感染,快则数小时内,慢则一周后就会出现相关症状。轻者仅有胃肠不适,重者表现为在进食后数小时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不同于常见的粪便中查虫卵的检测方式,由于人类并非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幼虫不能在人体内继续发育为成虫,继而排出虫卵。所以检获异尖线虫幼虫仍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在针对未发现幼虫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来辅助诊断。

  至于治疗,目前尚无特效驱虫药物。虫体寄生在胃肠道时,仍以纤维内窥镜取出虫体为主要治疗方式。

内镜图像显示手术中取出异尖线虫


  俗话说,防胜于治,对于在海洋鱼类中普遍存在的异尖线虫,我们又该怎么预防呢?

  首先,自然是煮熟,通常情况下55℃加热10~60秒或60℃加热数秒即可将异尖线虫杀死。其次,则是冷冻法。为了保证鱼肉的食用价值,鱼肉应在-20℃下冷冻至少24小时(-35℃下冷冻超15小时),确保幼虫死亡。此外,要加强海产品的严格检疫,禁止被污染的海产品进入市场。

  再次提醒大家:酱油、白酒、醋、芥末等调料并不能杀死异尖线虫的幼虫。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科普宣传使用,若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4-15 15: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