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内网主页
    
  栏目名称
没有任何子栏目
  最新信息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举行《所志》发行座谈会 (2014-01-02)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成功申请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 (2013-12-30)
普通文章 关于寄生虫病所ArcGIS软件的开放使用通知 (2013-12-27)
普通文章 第三次寄生虫病调查试点工作在贵州开展 (2013-12-25)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召开“第三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预评估会议 (2013-12-19)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召开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遴选会 (2013-12-19)
推荐文章 寄生虫病所专家圆满完成坦桑尼亚疟疾控制试点前期调研工作 (2013-12-19)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赴新疆开展包虫病病人治疗效果调查工作 (2013-12-18)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制作肝吸虫病防治宣传片 (2013-12-18)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2013-12-17)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阅读信息
棘球蚴病(包虫病)
作者:寄生虫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2 9:32:58  
1. 自然疫源性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的特点是由西向东有明显减弱趋势,那里大部分地区属高寒草甸,干旱少雨;有些地区是高寒山区,气候寒冷。这些地区以农牧业作为主要生产生活类型,各种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且相互之间构成较为固定的捕食与被捕食食物链,构成了棘球蚴病在动物间、人和动物间传播和流行的有利条件。如终末宿主犬、狼等和家畜之间形成稳定的细粒棘球绦虫发育循环,造成人间囊型包虫病流行;犬、狐等终末宿主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稳定性,导致人间泡型包虫病流行。

2. 犬科和猫科动物  是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棘球绦虫寄生于它们的小肠,虫卵随犬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草场、畜舍和食物,人、畜及小型哺乳动物食入虫卵而被感染。特别在青藏高原地区,家犬已成为农牧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数量庞大;此外,藏族牧民全民信教,反对杀生,使流行区存在大量野犬或无主犬,这些犬是棘球蚴病最为重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多房棘球绦虫,最初是在野生食肉目动物和小型哺乳类动物中循环的寄生虫,但由于家犬的介入,增加了其生活传播环节,即野生循环和家养循环,后者是造成泡球蚴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增加了防治难度。

3. 虫卵  虫卵对外界环境(温度、湿度、紫外线、化学制剂)的抵抗力非常强,它能在自然状态下可保持感染力12年。因此,犬科动物排出的虫卵随犬、人类活动及土、风、水的散播,留存于人及家畜、小型哺乳动物活动场所的机会多,相应的人和动物感染机会就增多。

4. 生态环境改变  我国西北部牧区长期存在草场载畜过多,草原因过度放牧而导致退化甚至沙漠化,这种生态变化促进了小型哺乳动物的生长繁殖,造成泡球蚴病发病率的增加。

5. 人类生产活动  狩猎、从事野生动物皮毛贩运、加工、销售或使用是造成人类感染的高危因素。在青藏高原广大牧区,牧民仍从事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四季游牧,牲畜可以放养到自然死亡,这样增加了牲畜感染虫卵和包囊得到充分发育的机会;同时,牧区以个体散在家庭屠宰为主,感染包囊的牲畜内脏随意丢弃或喂狗,犬和其他野生肉食兽类随时可能吃到含原头蚴的牲畜内脏,终末宿主的感染和再感染不断重复。人类流动和贸易交往则是棘球蚴病流行扩散的原因之一。

6. 防治知识缺乏  目前我国棘球蚴病高发流行区大部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历史地域、生产生活条件和宗教习俗的影响,经济落后,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率低,绝大部分人不了解棘球蚴病,更不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的。因此,感染率以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最多,农民次之,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较少。除了与大部分人从事牧业生产有关外,也与其他因素有关系,如饮食习惯、个人卫生等。近年来,我国其他非流行区不断有棘球蚴原发病人和动物感染的报道,这可能与近年兴起的宠物热中狗、猫等对病原的传播作用有关。疫区动物未经检疫和处理被直接输入内地也是传播扩散的原因。

 

三、临床表现

包虫病病人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棘球蚴囊占位所致压迫、刺激或破裂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全身多个脏器,以肝、肺多见。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就诊病人多属晚期。

(一)肝囊型包虫病

主要为占位性和破裂的表现。

1. 棘球蚴囊占位性表现  病人出现肝大、右上腹部包块,可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感、消化不良、消瘦、贫血和门静脉高压等表现。肝区持续钝痛及叩痛。肝顶部棘球蚴囊合并感染后炎症累及膈肌及胸膜会产生粘连、炎症浸润及右胸腔积液。

2. 棘球蚴囊破裂的表现  破入腹腔最为常见,并引起腹腔继发性包虫病。多数病人可产生过敏反应,表现出皮肤红斑、搔痒、荨麻疹、恶心、胸闷等现象,少数会有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病人可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可累及全腹,类似消化道穿孔的表现,但数十分钟后可自行缓解甚至消失。体检时病人仅上腹部有压痛,其他部位无明显肌紧张,但如果是合并感染或胆瘘的棘球蚴囊破裂,则腹膜刺激征比较明显。过敏性休克常为棘球蚴囊破裂的严重后果,也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肝泡型包虫病

主要为上腹部隐痛,有时伴有腹绞痛和寒战高热等感染症状;肝大或在肝区有明显肿块,肝脏质地坚硬有时可触及硬结节;有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性黄疸,门静脉高压征。泡球蚴具有“类肝癌”样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可发生转移并出现转移病灶所在脏器的症状。主要的并发症是因胆道系统阻塞、感染而致的败血症或中毒性休克,肝功能损害,直至肝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三)肺囊型包虫病

可出现胸部隐痛、胀痛或刺激性咳嗽,巨大囊型包虫病可引起压迫性肺不张,重者胸闷气促,甚至呼吸困难。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肺脓肿症状,发烧、胸痛、咳嗽、咯脓痰,伴有支气管瘘者,脓痰中带有囊碎屑,重者咯血。合并破裂者若穿入支气管,则引起剧烈咳嗽,咯出大量水样囊液,其内带有内囊碎片,重者窒息死亡。个别病人偶尔咳出全部棘球蚴囊内容物,外囊塌陷闭合,而获痊愈。但大多难以完全咳出,囊腔继发感染,周围肺实质发生慢性炎症,宜手术治疗。若穿入胸膜腔,发生液(脓)气胸,随后继发多发性胸膜囊型包虫病。

(四)其他部位包虫病

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腹腔和盆腔、脾、肾、脑、骨、纵隔、心脏、肌肉和皮肤、膀胱、卵巢、睾丸、眼等部位,泡型包虫病可发生肺、脑等部位的转移,并出现相应部位的占位性局部压迫、刺激或过敏反应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可同时存在2种棘球蚴混合感染。个别泡型包虫病病人可出现寄生虫性栓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shen    责任编辑:shen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36728号 相关证书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86-021-64332670
    欢迎您,第位访客!
    本所简介联系我们加入收藏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