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内网主页
    
  栏目名称
没有任何子栏目
  最新信息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举行《所志》发行座谈会 (2014-01-02)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成功申请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 (2013-12-30)
普通文章 关于寄生虫病所ArcGIS软件的开放使用通知 (2013-12-27)
普通文章 第三次寄生虫病调查试点工作在贵州开展 (2013-12-25)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召开“第三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预评估会议 (2013-12-19)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召开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遴选会 (2013-12-19)
推荐文章 寄生虫病所专家圆满完成坦桑尼亚疟疾控制试点前期调研工作 (2013-12-19)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赴新疆开展包虫病病人治疗效果调查工作 (2013-12-18)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制作肝吸虫病防治宣传片 (2013-12-18)
普通文章 寄生虫病所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2013-12-17)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阅读信息
棘球蚴病(包虫病)
作者:寄生虫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2 9:32:58  
CT值3040Hu。囊内充满液体呈水样密度,CT1020Hu。外囊壁较厚,38mm,可显示双壁征,CT3050Hu界线清楚,加强扫描时周围肝组织密度增加而棘球蚴囊密度不增加,显示边界明显,可与血管瘤、肝癌鉴别。子囊液的密度低于母囊液,含有子囊时,显示有密度略低的多个较小的圆形低密度影。过多的子囊可充满母囊,相互挤压成方形、菱形,呈蜂房状。钙化的外囊呈不规则的“蛋壳”状结构,亦可呈斑块状、条状或整个棘球蚴囊全部钙化,CT值>60Hu。内囊破裂后,囊壁塌陷形成各种不规则图像。由于包虫死亡,囊液吸收浓缩,类似干酪样变并含有变性的子囊,CT值增高而不均匀,近似实质性肿瘤影像,但CT增强扫描时不出现强化。位于肝顶部或边缘的棘球蚴囊可出现球形或半弧形凸出的边缘。

2)肝泡型包虫病:CT扫描可见形态不规整、不均匀低密度阴影,密度低于肝组织,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效应,形成具有“贫血供区”特征,可与血管瘤、肝癌病灶的“富血供区”鉴别;并可见泡型包虫病向边缘扩张而形成的低密度的“浸润带”,退行性渐变过程中伴有钙盐沉积,呈现“钙化带”;显示呈高密度钙化病灶内出现低密度积液腔,大小不一,形态不规整,液化区周围是钙化壁形成“岩洞征”,液化区边缘大钙化影可伸入液化区内则呈现“半岛征”。泡型包虫病持续向周边肝组织侵蚀繁衍,形成“小泡征”,提示为新鲜病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效应。病灶内出现多个同心圆状细颗粒钙化影是泡型包虫病的特征性CT表现。

5)磁共振成像(MRI)包虫病的特征影像:T1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的不规则病灶,内部坏死形成液化灶,病灶周边的新生小囊仍生存繁衍扩展,侵蚀肝组织,呈现“晕带征”。由于腔壁是由肥厚的纤维组织构成边界,形态不规整,MRI检查可显示腔壁T1WIT2WI均呈较低信号,外周浸润带呈低信号的“地图征”。

2. 免疫学诊断  人体包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VC薄膜快速ELISA等。其中,以ELISA法最为常用且较敏感。现有的包虫病免疫学试验方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抗原的性质和质量;检测用的试验系统;棘球蚴囊的数量、部位和活力;不同地理虫株差异;个体免疫应答反应的差异等。约10%40%手术确诊的包虫病患者用目前已知的抗原检测不到特异性抗体。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通过在聚丙乙烯载体上包被的抗原来检测待检血清中是否存在抗棘球蚴的特异抗体,如果抗体水平呈阳性,说明待检血清中存在抗棘球蚴的特异抗体,判断该血清来源的人感染有棘球蚴;反之,则判断为没有感染棘球蚴。

2)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用棘球蚴囊液抗原致敏的红细胞和不同稀释浓度的待检血清反应,观察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如果出现凝集反应,则判为阳性结果;如果没有出现凝集反应或低稀释度(如1128以下)血清才出现凝集反应,则判为阴性结果。

3PVC薄膜快速ELISA:原理和操作方法同(1)。载体为PVC膜,该法方便、快速。参照阴性及阳性对照,用目视法判断结果。阴性基本无色,阳性根据底物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

4)免疫印渍技术:通过将棘球蚴抗原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制成抗原膜条,然后跟待检血清反应,再依次加入酶标记抗人IgG和相应底物,显色后观察出现特异反应条带,判断待检血清的阴阳性和感染的棘球蚴类型。结果判断:

细粒棘球蚴特异性反应条带:8kDa16kDa2024kDaAgB,抗原B)和38kDaAg5,弧5抗原)。多房棘球蚴特异性反应条带:18kDaEm18)、54kDaEm2)和220kDaEmAP)。

5)循环抗原检测:原理同(1)。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待检血清中是否存在棘球蚴抗原。如果结果为阳性,说明待检血清来源者是现症病人;如果结果为阴性,判定为没有感染棘球蚴病。

6)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原理是用PEG沉淀待检血清中存在的棘球蚴抗原-抗体复合物,再用尿素解离该复合物,如果该血清中存在特异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能被检测出来。

3. 病原学诊断

1)细粒棘球蚴:呈囊状,内含液体,圆形或卵圆形多为单囊,直径由不足1cm10cm以上,巨大的虫体可达30cm。组织学检查可见囊壁分为两层,外层为角皮层,内层为生发层,生发层向内长出许多原头节或生发囊。

肺包虫病患者在棘球蚴囊破裂后,可咳出含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和顶突钩的痰液。肉眼即可识别棘球蚴囊壁和子囊,但仍应进行组织学检查。痰液可直接涂片镜检。最好将痰液稀释后离心,取沉渣镜检。肝包虫病患者可应用B超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检查,或手术摘除棘球蚴后取材做检查。

2)多房棘球蚴:典型的多房棘球蚴是由无数直径为130mm不规则的棘球蚴囊组成泡状结构。由于变性坏死,在病灶的中心区常形成充满坏死组织的液化腔。显微镜检查,可见较薄的PAS阳性的角皮层,生发层常不易辨认。感染人体的多房球球蚴很少形成育囊和原头节。棘球蚴囊的内部为坏死组织区,外部有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棘球蚴囊周围有慢性炎症反应、组织纤维化和钙化。由于组织纤维化使棘球蚴囊变得致密和坚硬。

(二)诊断标准

国家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了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包虫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shen    责任编辑:shen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36728号 相关证书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邮编:200025
    电话:021-64377008 传真:+86-021-64332670
    欢迎您,第位访客!
    本所简介联系我们加入收藏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