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西欧、北非、中东、西亚和中亚以及中、南美州40余个国家的黑热病均为动物源型。除巴西的病例较多外,其余的多为散发性。在欧、亚及北非,黑热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在中、南美州则为恰氏利什曼原虫,病狗是主要传染源,狐、狼等野生动物是黑热病的野生动物宿主。在西欧、北非及中东一带,该病由多种劳蛉亚属(subgenus larroussius)的白蛉进行传播。在中,南美州,媒介为长须罗蛉, 当地的黑热病除了流行于村镇外,人们也可因开发森林而进入该病的自然疫源地而发生感染。
黑热病在我国长江以北的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曾广泛流行,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市、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和新疆。流行病学上大致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
人源型(平原型):分布在平原地带,包括冀南、山东、苏北、皖北、豫东、陕西关中平原、湖北江汉平原以及新疆喀什绿洲。病原体主要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病人为主要传染源,可发生大的流行,病狗罕见,患者以较大的儿童和青、壮年占多数,传播媒介为家栖的中华白蛉(P. chinensis),在喀什则为近家栖的长管白蛉(P. longiductus)。这类地带的黑热病大都于60年代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残存的媒介白蛉密度很低或几近绝迹。但在新疆喀什绿洲目前仍有黑热病流行,当地长管白蛉的数量很大。
人犬共患型(山丘型):分布在山区及黄土高原地带,包括甘肃和青海的东部,宁夏南部,川北,陕北,晋中、南,冀北,北京市郊各县和辽宁省中、南部。病原体主要是婴儿利什曼原虫,当地的黑热病主要是狗的病,人的感染大都来自病狗,病人比较分散,患者以婴幼儿为主,媒介为野栖或近野栖中华白蛉。该型黑热病在有些地区的流行已得到控制,但在甘肃、陕北,川北及晋中、南一带,新感染的病例仍不断出现,在川北的野外还查见自然感染婴儿利什曼原虫的中华白蛉,推测某些种类的野生动物也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狗的感染可由野生动物而来。在北京市的密云县,曾从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的内脏查见婴儿利什曼原虫的感染,它可能是冀北山区黑热病的野生动物宿主。
野生动物源型(荒漠型):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荒漠地带。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当地的黑热病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人类因从事生产活动进入这类地带而获得感染,尚未查见病狗。干旱荒漠地带的患者大都是2岁以内的婴儿,砾质荒漠地带则多为10岁以下的儿童。传播媒介有野栖的吴氏白蛉(P. wui)和亚历山大白蛉(P. alexandri),吸血地点主要在野外,夜间在灯光的诱引下,白蛉也可飞至居民点室内吸血。
必须指出,在山丘和荒漠地带,黑热病患者虽然主要是婴幼儿,但近十余年来,自非流行区进入该两型疫区经商或打工的成人中,已发现不少黑热病病例。他们从疫区获得感染,返回原籍后发病,如果当地有合宜的媒介白蛉,即有可能传播开来,形成新的黑热病疫区。
临床表现
潜伏期
根据国内的观察,在白蛉季节内出生的婴儿至出现临床症状大体需4-6个月。印度曾用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银足白蛉去叮咬5个健康人,受试者自叮咬至发病均在5-6个月之间。但黑热病潜伏期的长短还受到患者的免疫力、营养水平以及感染原虫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延长或减短。
早期症状
黑热病的症状大都是逐渐发生的。初起时一般有不规则发热,脾脏随之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恐惧和失眠亦为黑热病早期常见的症状。婴幼儿除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外,尚可有夜啼、烦躁等现象。月经过多或闭止,常是妇女患者的早期症状。
主要症状
病人在发病2-3个月以后,临床症状就日益明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发热是黑热病最主要的症状,占病例数的95%左右。有些病人因就诊时正值缓解期,或是仅夜间发热而不自觉,以致在医生询问病历时误认为无发热史。黑热病的热型极不规则,升降无定,有时连续,有时呈间歇或弛张,有时在一天内可出现两次的升降,称双峰热,在早期较常见。患者一般在下午发热,发热时患者感到倦怠,当发热至390C以上时,可能伴有恶寒和头疼,但并不发生神昏谵语症状,夜间大都有盗汗。
2.脾肿:脾肿是黑热病的主要体征,一般在初次发热半个月后即可触及,至2-3个月时脾肿的下端可能达到脐部,半年后可能超过脐部,最大的可达耻骨上方。肿大的脾脏在疾病早期时都很柔软,至晚期则较硬。脾脏表面一般比较平滑,且无触痛。
3.肝肿:有半数左右的病人肝脏呈肿大。肝肿出现常较脾肿为迟,肿大程度也不如脾肿明显,很少有超过右肋缘下6cm 者。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常有口腔炎,除粘膜有溃疡外,齿龈往往腐烂,且易出血,儿童患者每易并发走马疳。患者食欲减退,常有消化不良及食后胃部饱胀的感觉,甚至可引起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
5.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