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条。
在光学显微镜(油镜)下所见的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呈园形,平均大小为4.4μm×2.8μm。 吉姆萨或瑞氏染色后,原虫的细胞浆呈淡蓝色;核的位置常靠近细胞膜,染成红色;动基体呈杆状,位于核的对侧,呈紫红色;有时在动基体附近可见小的空泡。三恩培养基内或白蛉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呈梭型,染色后胞浆呈淡兰色,深红色的核一般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位于核的前端,呈紫红色,基体位于虫体最前端,呈红色颗粒状,鞭毛由此发出并伸向体外,作为运动的工具。
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
1.髂骨穿刺:施行髂骨穿刺时,病人侧卧。术者先用手指确定髂骨前上棘的部位,皮肤消毒。视患者年龄大小使用17号至20号的干燥无菌穿刺针,从髂骨前上棘后1cm处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竖起,使与水平线呈70-80度,穿过皮下组织及骨膜后,施术者可感觉到针头已触及骨面,再用旋转式的动作将针头钻入骨腔,穿刺深度为0.5-1cm,针头刺入骨腔后,可将针芯抽出,接以5毫升干燥无菌注射器,抽取少许骨髓,制成涂片,染色后镜检。此法的利什曼原虫检出率约在85%左右。合并HIV感染的黑热病患者,检出率可达98%。
2.脾脏穿刺:实施脾穿刺前,应先测定病人的出血时间,如超过5分钟则不予穿刺,凡脾肿在肋下4cm 以内的亦以不作穿刺为妥,患者如伴有腹水、黄疸、极度贫血以及并发肺炎等严重疾病时,均不宜施行脾穿刺术。穿刺时病人仰卧,施术者先确定脾脏的大小和部位,消毒皮肤。助手托住肿大的脾脏下端,以固定其位置。术者持干燥消毒的带有22-24号针头的2毫升注射器,从脾脏正中离肋缘下约2cm 处刺入皮下,即将针筒的轴抽出一段,使注射器先形成真空,再刺入脾内,即可吸出脾髓,针头拔出后,即将针头内的脾髓注射于玻片上,制成涂片,染色镜检。脾穿刺法的原虫检出率很高,可达95%左右。
3.淋巴结穿刺:肿大的淋巴结处的皮肤作局部消毒后,用洗净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淋巴结,向上提起,并使其固定于两指之间。手持消毒的针头刺入淋巴结内,待数秒钟后即将针头拔出。因淋巴结内的压力较高,淋巴液会自动流入针内,无需用针筒抽吸。针头拔出后,用空针筒接上,将针筒内淋巴液射在玻片上,制成涂片,染色镜检。该法对初诊病人而言,原虫的检出率一般为50%左右,但合并HIV感染的黑热病患者,检出率可达100%。
4.皮肤刮片检查:局部皮肤消毒后,以洗净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结节,使其固定于两指间。再用灭菌干燥手术刀轻轻切开皮肤,刮取切口两侧的皮肤组织,制成涂片后染色镜检。如是PKDL,一般都能查见利什曼原虫。
5.原虫培养: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把可疑病人的骨, 脾、淋巴结或皮肤损害内所取得的各种组织液置三恩培养基内,放入22-240C温箱内培养。15天后用白金耳取少量培养液于玻片上,在光学显微镜(高倍)下检查,如查见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即可确定诊断。
附:三恩培养基(Novy-Mc Neal-Nicolle medium)的制备:琼脂14.0 克,录化钠6.0克,蒸馏水900毫升,盛烧瓶中加热使琼脂完全融化于水内,分装试管,每管3毫升,以棉塞塞紧管口,经高压灭菌,待稍冷却后每管加入1毫升去纤维兔血,均匀混合后斜置于冰水中冷却,待琼脂凝固后每管内加入0.5毫升洛克液,管口换上消毒的橡皮塞,40C冷藏备用。
血清学检查
自70年代开始,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促使血清学诊断研究有了很大提高。不仅方法多样,而且从以往简单的补体结合试验,发展为微量、特异、快速的免疫标记技术。这种黑热病免疫诊断新技术可用于检测感染宿主体内的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辅助病原诊断及判断流行情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应用的为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两大类,其中检测抗体的技术有以下3种。
1.免疫荧光测定(IFAT):为免疫荧光染色示踪抗原或抗体的方法,即用化学方法将荧光素与特异性抗体或抗人免疫球蛋白结合,制备成荧光抗体。再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抗原复合物相结合时,形成免疫荧光复合物。此时可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如待测样本呈亮绿色荧光,则显示阳性,证明有相应的抗体存在。黑热病IFAT试验的阳性率为100%,抗体滴度最低为1:320,最高为1:5120,与健康人及其它疾病的交叉反应,抗体滴度不超过1:20。此法的另一优点在于可采血20mm3滴于滤纸上,浸出液亦可进行IFAT,便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的监测工作。根据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的随访观察,在黑热病治愈已1-7年的7例中,IFAT无一例转阴,抗体滴度为1:160-1:2560,在治愈已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