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系统症状:病人的脉搏大都增速,血压常因贫血及肾上腺机能的失调而降低。由于患者血浆蛋白总量的下降以及贫血,因此可以发生水肿。水肿以下肢和脸部最为常见,偶亦可出现全身性浮肿,晚期病人可能因肝脏损害的加重而使水肿更为显著,预后亦较严重。鼻衄及齿龈出血的发生主要因患者的血小板大量减少所致,鼻衄多数出现于发热期间,大都突然而来,少则数滴,多则可延续数小时,一般都能自止。
6.其它症状:患者的淋巴结常有轻微或中度肿大,尤以颈部及腹股沟等部位较易扪及。夜间咳嗽为黑热病常诉的症状之一,且比较剧烈。绝大多数妇女在患黑热病后月经闭止,生育因而受到影响。
黑热病在疾病的过程中症状可出现缓解,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体温正常,食欲增加,肿大的脾脏亦稍有缩小,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发热及脾脏继续增大,如此反复发作,病情日益加重,至疾病晚期则不再出现缓解。晚期病人大都消瘦,精神萎靡,头发稀少而无光泽,皮肤干燥,面色苍黄,在额、颞部和口腔周围可有色素沉着。腹部常因肝脾肿大而突出,四肢显得更加瘦细。儿童得病后发育受阻。
血象变化
患者的红、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原因与脾功能亢进有关。白细胞在疾病早期即开始减少,并随病程的进展而日益显著。其总数大都降至5000/mm3以下,有的 病例仅1000/mm3左右。白细胞的减少主要是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减少所致,大单核细胞大致正常,嗜酸和嗜碱粒细胞亦都减少,因而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对地增高。
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明显减少。红细胞一般降至400万/mm3以下,多数在200-400 万/mm3之间;贫血比较严重的患者,红细胞数可降至100万/mm3 以下。血红蛋白大都在6-10g/dl之间。血小板计数平均减至10万mm3。由于患者贫血和丙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元的增加,因而红细胞沉降率加速。
肝脏功能变化
黑热病患者由于肝功能的失调和肝、脾内浆细胞的大量增生,致使球蛋白大量增加及白蛋白减少,白、球蛋白的比例大致为1:1.7,恰与正常人相反。病程较长的患者,肝细胞受到损害,尤其是晚期患者更为严重,因此各种肝功能试验都呈强阳性反应。
黑热病的特殊类型
1.皮肤型黑热病( PKDL):这种病例在印度和苏丹颇为常见。皮损大都发生在患者经锑剂治疗内脏感染消失之后,也有的患者的皮肤症状与内脏感染同时存在,极少数无黑热病史(但可能属隐性感染),可称为原发性皮肤损害。PKDL在我国并不多见,自30年代至今,见诸报道的仅106 例,主要发生在人源型黑热病疫区的山东、苏北、皖北、冀南、河南、陕西关中平原以及新疆喀什绿洲。患者都是成人,90% 以上均有黑热病史;另在甘肃山区,曾报道一例儿童黑热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含虫的皮肤丘疹,经锑剂继续注射后与内脏感染同时消失。
PKDL的皮肤损害主要有2种,一种为褪色斑型,即在皮肤上出现色素减退的斑疹,一般见于脸部,颈部,前臂伸侧和大腿内侧,最后可蔓延至全身。斑疹小者如针头,大的直径约1cm左右,偶亦联合成片。这种病例如作皮肤涂片检查不易找到原虫,将皮损组织置三恩培养基(见:诊断方法)内培养可查见前鞭毛体。另一种为结节型,最为常见。表现在皮肤上有肉芽瘤样的结节,以颏、颊、鼻、唇、颈、腋窝等处多见,其次是臂、耳、胸、背和上下肢。结节的大小颇不一致,一般如黄豆或豌豆大,但可融合成大的结节。结节上的皮肤大都发红,或略显黄色,显得薄而光滑,既无痛感,也不溃烂,与瘤型麻风颇为相似,每易发生误诊。发生在舌和唇部的损害,有时可因细菌感染而发生溃疡。除非同时有内脏感染,PKDL的血象一般都属正常,但嗜酸粒细胞往往增多。
内脏感染已治愈多年后发生的PKDL,患者健康如常。这种病例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在疫区内作为传染源长期存在,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2.淋巴结型黑热病:此种病例多发生在白蛉季节内从非流行区进入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黑热病流行区居住或旅游的成年人中。50年代驻扎在马尔它和塞普路斯的英、美籍士兵中以及在法国、意大利、伊朗,都曾查见淋巴结型黑热病。60年代在我国内蒙古的额济纳旗野生动物源型黑热病疫区,自外省非流行区进入的成年人中,曾查见较多病例。此外,在北京和新疆的额敏县,也曾先后查见各一例。发病原因是由于进入人体的利什曼原虫藉淋巴管到达淋巴结,被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而未再进一步扩散所致。
淋巴结型黑热病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和股部居多,其次是颌下、颈部、腋下和上滑车,少数发生在耳后、锁骨上和腘窝等处。淋巴结一般似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但有时因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融合而形成大似胡桃的肿块,局部无明显压痛,患者一般情况大都良好,少数可有乏力或低热,血象基本正常,嗜酸粒细胞常增多。
并发症
并发症是引起黑热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以下3 种。
1.肺炎:患者可并发间质性支气炎、大叶性肺炎或小叶肺炎。间质性支气管炎是儿童患者最容易并发的一种疾病,同时也是导致黑热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2.走马疳:常见于儿童患者。一般都发生在口腔,先侵牙龈或颊和唇部,继即蔓延至颊部,甚至波及鼻、颚、颏、咽等处。并发走马疳的黑热病患者一般都有显著贫血,白细胞计数亦减少。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黑热病并发走马疳者较为常见,多致死亡。自抗菌素问世以来,此种病例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
3.急性粒性白细胞缺乏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